西安高新区 以奋斗之姿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
来源:西安新闻网 时间:2023/05/22 11:06

  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从世界四大古都到国家中心城市,风华绝代的西安,正在加速步入发展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获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西安的每一次“闪耀”,都有高新区的身影。

  今年一季度,西安高新区实现GDP 844.22亿元,同比增长10.5%。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先进产业集群、科技创新集群、一流营商环境,已成为一组“最稳三角结构”,牢固支撑高新区以奋斗之姿擘画出高质量发展的锦绣蓝图。

  产生未来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从制造业升级到新能源汽车突围,从文旅加速复苏到消费市场回暖,频繁“出圈”的西安,经济起势的迹象早已有之。

  但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834.11亿元,同比增长7.6%的成绩,仍然让外界颇感惊喜。而这份惊喜,与“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做强支撑”的高新区“高开高走”的开局密不可分。

  自确立建设“四个高新”(实力高新、科创高新、品质高新、幸福高新)之始,高新区便以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成势,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光电子、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型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成为重塑高新区经济实力的最大助力。

  这其中,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最大的洗牌力量。

  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101.52万辆,同比增长277.7%。狂飙式增长让西安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而这背后近98%的贡献来自高新区比亚迪生产基地。目前,高新区已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为主导,辅以电机、电控、电池及核心零部件的汽车产业链。

  顺势而为、借势而起,1月28日,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扩能(集贤)项目二期项目开工建设,目前正进行3栋厂房基础施工。此外,位于草堂科技产业园的埃顿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项目、众迪锂电池年产12GWh新型动力电池扩产项目等也在加紧建设。

  数据显示,一季度高新区汽车产量实现20.2万辆,助力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实现62.8%增长。

  与新能源汽车相呼应的电子信息产业,在高新区同样大放异彩。围绕光子产业发展,高新区制定“追光计划”,开展奕斯伟、紫光国芯等头部企业的产业链招商,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022年实现光电子产业集群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347.6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闪存芯片生产基地。

  其中,代表性企业之一的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极少数能量产12英寸大硅片的半导体材料企业,其投资建设的百亿级硅产业基地项目满产后,生产规模有望进入硅材料行业领域全球前六。

  从新能源、新材料到半导体、人工智能,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在技术革命带动产业洗牌的进展中,高新区以高质量产业项目,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产业结构。

  以扎实推进“三个年”活动和2023年全市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为抓手,今年高新区共谋划实施省市区重点在建项目494个,其中一季度实施的109个省市级重点在建项目中,产业项目占比高达90.8%,先进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占比达66.6%。

  项目筑起产业四梁八柱,产业缔造强劲发展动能。一季度,高新区实现GDP 844.22亿元,同比增长10.5%;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7.5%,持续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的担当和支柱作用。

  制造业规模大、配套能力强,逆势加码制造、打造“母本工厂”,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不断涌现的高新区,正成为先进制造的“集大成者”。

  创见未来

  给未来一个新西安,作为“双中心”核心区的丝路科学城,无疑是通向未来的“天梯”。

  4月18日,高新区举行“双中心”核心区启动建设仪式,总投资39.09亿元的20个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现场完成签约。这一声振奋人心的“冲锋号”,标志着高新区服务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入了新阶段。

  在“双中心”核心区主引擎的西安科学园,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和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加快建设,国家授时中心已完成部分项目调试运行,由中科院西安分院系统研究所牵头组建的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已获批建设……大科学装置建设春潮奔涌,创新基础平台喜讯频传。

  除了作为核心力量的中科院,中航618所的GNC创新平台、中电科20所的北斗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的先进空天能源技术研发平台等也在西安科学园加速布局。

  有了这些平台资源的高新区,使得世界首创、全国首个、国际领先、填补空白这类词汇,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科技路标”。

  仅去年,高新区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就涌现出填补国内空白的12英寸电子级硅抛光片、“启明930”芯片、全球领先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等158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

  科技自强与产业富强之间从来都是耦合共生,正是这些技术革命给了高新区不断打破产业“摩尔定律”限制的不竭动力。

  比如先进阿秒激光设施为物理、化学、生物和材料科学超快过程的研究和高时空分辨率成像提供的崭新技术,必将引发生物医药、能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革命,而这又将对高新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起到关键作用。

  2022年,高新区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达7.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1909件,占西安市58.5%;累计获国家科技奖励35项,拥有近40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已超过800项;全年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100亿元,同比增长65%,科技创新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

  仪祉湖上碧波荡漾,沣河绿道满目生机,全面启动建设“双中心”核心区的丝路科学城,正以大科学设施为基础支撑,集聚一流研究机构,汇集和吸引尖端科研人才,构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开放型科研创新体系。

  截至目前,37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86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3家新型研发机构所组成的创新基础平台集群,让高新区拥有了足够支撑“双中心”核心区未来发展需求的“底座”,也为后续进一步扩大原始创新、引领产业变革等创造了更为充分的前置条件。

  向下扎根本土、向上联通世界,未来的西安,这里将成为原始创新和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的源头。

  营造未来

  3月22日,高新区与韩国荣达半导体有限公司举行签约仪式,荣达核心精密零部件制造项目正式落地。项目一期主要建设半导体硅类耗材产品研发及生产测试线,将于今年10月竣工投产;二期项目将建设半导体硅类耗材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回顾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之路,如果探究为何一众高新产业纷至沓来的核心因素,除了创新这一因素外,“优无止境”的营商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

  企业开办全流程“2小时”办结、印发政务服务便民利企10条和“企服八条”、推出“专精特新·千亿行动”计划、《探索推行“信用+承诺”审批分级管理模式》案例获评全国信用承诺优秀案例……今年以来,高新区进一步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构建企业、项目、产业服务长效机制,多措并举为市场主体“增”助力、“减”负担。

  据统计,一季度高新区共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超过2万户次,减、免、退、缓税费超过10亿元,累计为532家新增规上(限上)企业兑付“免申即享”政策资金4500余万元,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保费和缓缴政策超过2亿元,惠及区内企业超过2万户。

  这些务实举措的效果是明显的。数据显示,一季度高新区新增市场主体6369户,同比增长25.2%,其中企业3499户;490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5.50亿元,同比增长17.1%。

  拼经济拼的就是营商环境和市场主体。高新区用一揽子特殊支持政策,促进一流政府与一流企业、有效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深度结合,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晋级之路。

  与此同时,高新区始终坚持投资兴业和安居乐业友好衔接,在民生领域下好“绣花”功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幸福高新”为目标,构筑新时代宜居宜业的“人民之城”。

  近期,高新区在民生领域也是喜事不断。比如总投资12个亿元、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规划总床位400张的西安启迪儿童医院即将开诊,使区域内儿科医疗资源得到极大补充和优化;4月28日,新建的大仁遗址公园正式开园,丝路科学城和丝路软件城两大片区的20条道路通车……这些民心工程,无不彰显着高新区以民生改善没有终点的信念,践行发展为了人民的初心。

  叩问未来,追梦不止。未来,给世界一个新西安,高新区值得期待。

  高欣

编辑:王嘉

@2000-2022 西安网 版权所有